【七月既望的既什么意思?】在古文阅读中,常常会遇到一些字词含义容易被误解的情况。比如“七月既望”这句话,其中的“既”字就常让人感到困惑。本文将从语义、出处和用法等方面对“既”的含义进行详细解析,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总结。
一、词语解析
“七月既望”出自《赤壁赋》:“壬戌之秋,七月既望,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。”这里的“既”是一个常见的文言虚词,表示“已经”的意思;“望”指的是农历每月十五日,即“望日”。因此,“七月既望”可以理解为“七月的十五日”。
“既”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副词,有以下几种常见含义:
含义 | 例句 | 解释 |
已经 | 既成事实 | 表示事情已经发生或完成 |
全部 | 既来之,则安之 | 表示全部、都 |
和 | 既...又... | 表示并列关系,相当于“又...又...” |
在“七月既望”中,“既”是“已经”的意思,强调“七月的十五日”这个时间点已经到来。
二、出处与背景
“七月既望”出自东晋文学家苏轼的《赤壁赋》,这篇文章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,内容描写他在赤壁江上的所见所感,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超脱世俗的情怀。
在文中,“七月既望”作为时间状语,引出整个游船赏景的场景,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当时作者的心境和环境氛围。
三、总结表格
词语 | 拼音 | 含义 | 在“七月既望”中的意思 | 用法举例 |
既 | jì | 副词,表示“已经” | 表示“七月的十五日”已经到来 | 既成事实、既来之则安之 |
望 | wàng | 名词,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| 指“望日” | 既望、朔望 |
四、结语
“七月既望”中的“既”字,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副词,意为“已经”,用来强调时间点的到达。理解这一字词的含义,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古文的语义和意境。在阅读古文时,注意词语的语境和用法,是提高理解力的重要方法。
通过本文的解析和表格总结,希望可以帮助读者更清晰地掌握“既”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