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自六国论的成语有哪些】《六国论》是北宋文学家苏洵的一篇著名政论文,主要分析了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,强调“赂秦”是导致六国衰亡的重要因素。文章语言精炼、逻辑严密,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后世常用的成语或俗语。以下是对《六国论》中常见成语的总结。
一、文章背景简述
《六国论》以历史为鉴,指出六国之所以相继灭亡,是因为他们对秦国采取了妥协退让的态度,不断割地求和,最终导致国家实力被削弱,无法抵御强敌。文章通过对比六国与秦国的战略差异,提出了“不赂者以赂者丧”的深刻观点。
二、出自《六国论》的成语汇总
成语 | 出处 | 含义 |
赂秦 | 《六国论》 | 指六国为了暂时保全自己而向秦国行贿、割地的行为。 |
以赂者丧 | 《六国论》 | 意指那些因贿赂而失败的国家,最终走向灭亡。 |
不赂者以赂者丧 | 《六国论》 | 表示即使没有直接贿赂秦国的国家,也因为其他国家的贿赂行为而受到牵连,最终灭亡。 |
暴秦 | 《六国论》 | 指残暴的秦国,常用来形容其强权统治。 |
力竭 | 《六国论》 | 形容力量耗尽,无力再战。 |
积弊 | 《六国论》 | 指长期积累的问题或弊端,如政治腐败、军事虚弱等。 |
势弱 | 《六国论》 | 指国家势力薄弱,难以自保。 |
远交近攻 | 《六国论》 | 虽非原文直接出现,但文中提到六国未能有效联合抗秦,反而各自为政,类似“远交近攻”的策略。 |
三、总结
《六国论》虽是一篇政论文,但其中的语言极具表现力,许多表达已被广泛引用并成为成语。这些成语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,也蕴含着深刻的治国道理。通过对这些成语的理解,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苏洵在文中所传达的思想:国家若一味退让、缺乏团结,终将走向衰亡。
注:部分成语虽未在原文中直接出现,但其思想内涵与《六国论》内容高度契合,因此被归入“出自《六国论》的成语”范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