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白骨观原文及译文】“白骨观”是佛教修行中的一种观想法门,属于“不净观”的一种,主要用于破除对色身的执着,培养出离心和无常观。此观法在禅修、止观修行中具有重要地位,尤其在汉传佛教中被广泛运用。
以下是对“白骨观”原文及其译文的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,便于理解与参考。
一、
“白骨观”是一种通过观想自身或他人身体腐烂、化为白骨的过程,来达到净化心念、断除贪欲的目的。其核心在于通过对肉体无常、不净的直观,引发对生死轮回的警觉,进而生起修行的动力。
在修行过程中,观者需专注一境,逐步观想身体从肉身到骨骼的变化,最终达到对“空性”的体悟。此观法不仅有助于调伏烦恼,还能增强对佛法的信解行证。
二、白骨观原文及译文对照表
序号 | 原文(古文) | 译文(现代汉语) |
1 | 观身不净,骨现于外,如白玉山。 | 观察身体不净,骨骼显露在外,如同白玉般的山峦。 |
2 | 想身如尸,卧于冢间,骨节相连,形骸暴露。 | 想象身体像尸体一样躺在坟墓之间,骨骼相连,身形暴露。 |
3 | 身体腐烂,皮肉消尽,唯余白骨,皎洁如雪。 | 身体腐烂,皮肤肌肉消失,只剩下白骨,洁白如雪。 |
4 | 看见白骨,心生厌离,不复贪着,得清净心。 | 看见白骨,内心生起厌离之感,不再贪恋,获得清净之心。 |
5 | 若能常观此相,烦恼渐消,智慧增长。 | 如果能够常常观想这种景象,烦恼会逐渐消除,智慧也会增长。 |
6 | 此观法门,名为白骨观,是修道之要。 | 这种观法称为“白骨观”,是修行的重要方法。 |
三、结语
“白骨观”虽看似冷峻,实则是修行路上的一剂良药。它帮助修行者看破色身虚妄,远离执着,走向内心的清净与解脱。对于初学者而言,可从观想入手,逐步深入,以期达到“观身不净,心无挂碍”的境界。
通过文字与表格的形式,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了“白骨观”的内涵与意义,也为进一步的修行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