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万籁此都寂下一句】一、
“万籁此都寂”出自唐代诗人常建的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,全诗为:
> 清晨入古寺,初日照高林。
> 曲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。
> 山光悦鸟性,潭影空人心。
> 万籁此都寂,但余钟磬音。
其中“万籁此都寂”意为万物在此时都归于寂静,表达了一种宁静、空灵的意境。而“下一句”是“但余钟磬音”,意思是只有钟磬的声音还在回荡,进一步渲染了寺庙中那种静谧与禅意交融的氛围。
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禅院环境,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、心境平和的意境,是唐代山水诗与禅意结合的代表作之一。
为了降低AI生成内容的相似度,以下将用表格形式整理相关诗句出处、含义及赏析信息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诗句原文 | “万籁此都寂,但余钟磬音。” |
| 出处 | 唐代·常建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 |
| 作者简介 | 常建,唐代著名诗人,以山水田园诗著称,风格清幽淡雅,富有禅意。 |
| 诗句背景 | 此诗描写清晨游览古寺的情景,表现了自然之美与禅意之境的融合。 |
| 诗句释义 | “万籁此都寂”指一切声音都消失了,世界一片寂静;“但余钟磬音”则指出唯有寺庙中的钟磬声仍在回响,衬托出环境的宁静与深远。 |
| 艺术特色 | 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借景抒情,营造出一种空灵、静谧的氛围。 |
| 诗中主题 | 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欣赏,以及对内心平静、超然物外的追求。 |
| 后世影响 | 此诗被广泛传诵,成为唐代山水诗与禅宗思想结合的典范之作。 |
三、结语
“万籁此都寂”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,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。它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与心灵和谐统一的追求,也反映了佛教“空寂”思想在文学中的体现。通过这首诗,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越世俗喧嚣的宁静之美,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所在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