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恬不知耻意思】“恬不知耻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做了不道德、不光彩的事情后,仍然毫无羞愧之心,甚至表现出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。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,通常用来批评那些行为卑劣却毫无自省意识的人。
一、成语释义
| 词语 | 拼音 | 解释 |
| 恬不知耻 | tián bù zhī chǐ | 指人做了坏事,不但不感到羞耻,反而觉得理所当然,毫无愧疚感。 |
二、成语来源
“恬不知耻”最早出自《史记·陈丞相世家》:“吕太后怒,乃召赵王,囚之北宫,使人谓周昌曰:‘吾欲以赵王为太子,公以为可乎?’昌曰:‘臣闻天子无戏言,陛下虽欲以赵王为太子,非天下所愿也。’太后怒曰:‘吾欲废太子,立赵王,公何不从?’昌曰:‘臣不敢奉诏。’太后大怒,遂囚昌于北宫,而杀赵王。……于是诸大臣皆畏太后,不敢复言。……然太后亦知其不能为己用,故终不加罪,而竟以其子为帝。……然太后素有怨,因以恬不知耻之语责之。”
虽然这段文字并非直接使用“恬不知耻”,但成语的含义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人物行为高度契合,后来被广泛用于形容那种明知做错却毫无悔意的人。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| 类型 | 成语 |
| 近义词 | 厚颜无耻、不知羞耻、脸皮厚 |
| 反义词 | 知耻后勇、羞愧难当、心怀愧疚 |
四、使用场景
- 批评他人:如“他明明犯了错误,还恬不知耻地否认。”
- 自我反思:如“我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,不能再恬不知耻地逃避责任。”
- 文学作品中:用于塑造反派角色,突出其道德低下。
五、注意事项
1. “恬不知耻”属于贬义词,使用时要根据语境判断是否恰当。
2. 不宜用于对长辈或上级的评价,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或冲突。
3. 在正式写作中,应尽量避免过度使用此类情绪化词汇,保持语言的客观性。
六、总结
“恬不知耻”是一个具有强烈道德批判意味的成语,用来形容那些明知行为不当却毫无羞耻之心的人。它不仅反映了个人的道德缺失,也揭示了社会中某些不负责任、缺乏自省的现象。在日常交流中,我们应当谨慎使用这一词语,以确保表达的准确性和适当性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