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琵琶行原文注释】《琵琶行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,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音乐意象著称。全诗通过一位琵琶女的身世遭遇,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、命运多舛的感慨。以下是对《琵琶行》原文的注释总结,并结合内容进行简要分析。
一、原文注释总结
| 原文句子 | 注释 | 理解 |
| 浔阳江头夜送客,枫叶荻花秋瑟瑟。 | 浔阳江:今江西九江一带;夜送客:夜晚送别客人;枫叶荻花:秋天的植物;瑟瑟:风声或冷清的样子。 | 描写秋夜送别的凄凉景象,为全文定下悲凉基调。 |
| 主人下马客在船,举酒欲饮无管弦。 | 主人:送别者;客:被送的人;管弦:音乐。 | 两人离别时,没有音乐助兴,更显孤寂。 |
| 醉不成欢惨将别,别时茫茫江浸月。 | 惨将别:悲伤地分别;江浸月:江水映着月亮。 | 离别之情深重,月色渲染出一种空旷、冷清的氛围。 |
| 忽闻水上琵琶声,主人忘归客不发。 | 水上:江面上;琵琶声:琵琶演奏的声音。 | 琵琶声吸引了主客,暗示接下来的故事即将展开。 |
| 寻声暗问弹者谁,琵琶声停欲语迟。 | 寻声:顺着声音找;欲语迟:想说话又犹豫。 | 弹琵琶的人害羞,不愿立即回答,增添神秘感。 |
| 移船相近邀相见,添酒回灯重开宴。 | 移船:靠近;邀相见:邀请见面;回灯:重新点灯。 | 主人热情邀请,气氛开始缓和。 |
| 千呼万唤始出来,犹抱琵琶半遮面。 | 千呼万唤:多次呼唤;半遮面:用琵琶遮住半张脸。 | 形容女子羞涩、矜持,为后文她的身份埋下伏笔。 |
| 转轴拨弦三两声,未成曲调先有情。 | 转轴拨弦:调整乐器;未成曲调:还未正式演奏。 | 表明琵琶女技艺高超,情感已溢于言表。 |
| 弦弦掩抑声声思,似诉平生不得志。 | 掩抑:低沉压抑;思:思念、忧愁。 | 弦音中透露出琵琶女内心的苦闷与无奈。 |
| 低眉信手续续弹,说尽心中无限事。 | 低眉:低头;信手:随意;续续弹:连续弹奏。 | 表现琵琶女沉浸在回忆中,倾诉心事。 |
| 轻拢慢捻抹复挑,初为《霓裳》后《六幺》。 | 轻拢、慢捻、抹复挑:琵琶指法;《霓裳》《六幺》:唐代乐曲名。 | 展示琵琶女高超的技艺,也暗示她曾经的辉煌。 |
| 大弦嘈嘈如急雨,小弦切切如私语。 | 大弦:琵琶中较粗的弦;嘈嘈:声音大而杂乱;切切:细碎的声音。 | 用比喻手法表现琵琶音调的变化,形象生动。 |
| 嘈嘈切切错杂弹,大珠小珠落玉盘。 | 错杂弹:交错地弹奏;大珠小珠:形容音符清脆。 | 进一步描绘琵琶声的优美,令人陶醉。 |
| 间关莺语花底滑,幽咽泉流冰下难。 | 间关:形容声音曲折婉转;莺语:鸟鸣;幽咽:低沉的声音;冰下难:仿佛泉水冻结。 | 用自然现象比喻琵琶声的起伏变化,富有诗意。 |
| 冰泉冷涩弦凝绝,凝绝不通声暂歇。 | 冷涩:声音变得冰冷、滞涩;凝绝:声音中断。 | 表现琵琶声的停滞,情绪达到高潮。 |
| 别有幽愁暗恨生,此时无声胜有声。 | 幽愁暗恨:隐藏的忧愁与怨恨;无声胜有声:静默比声音更有感染力。 | 表达情感的深刻,是全诗的高潮部分。 |
| 银瓶乍破水浆迸,铁骑突出刀枪鸣。 | 银瓶:比喻声音突然爆发;水浆迸:水溅出;铁骑:骑兵;刀枪鸣:兵器碰撞声。 | 用强烈的音响效果表现琵琶声的激昂与激烈。 |
| 曲终收拨当心画,四弦一声如裂帛。 | 收拨:收回拨子;当心画:在琴弦中央划过;裂帛:撕裂布帛的声音。 | 表现曲终时的强烈震撼,余音绕梁。 |
| 东船西舫悄无言,唯见江心秋月白。 | 东船西舫:周围的船只;悄无言:寂静无声;秋月白:月光洒满江面。 | 结尾描写环境的静谧,烘托出全诗的意境与情感。 |
二、总结
《琵琶行》不仅是一首描写音乐的诗,更是通过琵琶女的身世和情感,反映出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。诗中语言优美、结构严谨,情感真挚动人。通过对琵琶声的细致描写,诗人成功地将音乐与情感融合在一起,使读者仿佛亲临其境,感受到琵琶女的哀愁与诗人的心绪。
整首诗既有叙事性,也有抒情性,体现了白居易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”的创作理念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