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问三不知的典故】“一问三不知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用来形容对某件事情完全不了解,不知道起因、经过和结果。这个成语出自《左传》,最早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事件的全盘无知,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讽刺或调侃的表达方式。
一、成语来源
“一问三不知”最早见于《左传·哀公二十七年》。原文如下:
> “君子之谋也,始乎仁,终乎义,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。今吾子之言,未及于事,而先言其知,是谓‘一问三不知’。”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一个有德行的人在谋划事情时,应该从仁爱出发,以道义为最终目标,而不是急于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。如果一个人没有真正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,就贸然发表意见,那就是“一问三不知”。
二、成语含义
“一问三不知”原意是指对一件事情的起因、经过和结果都不清楚,后来引申为对某事毫无了解,无法回答相关问题。常用于批评那些不加思考、盲目发言的人。
三、使用场景
| 使用场景 | 举例说明 |
| 批评他人不懂装懂 | 老师问问题,他一问三不知,根本没听课。 |
| 自嘲自己不了解 | 这个项目我一问三不知,还是请别人帮忙吧。 |
| 描述对某事无知 | 对这起事件,我是一问三不知,建议你去查资料。 |
四、相关成语对比
| 成语 | 含义 | 与“一问三不知”的区别 |
| 一无所知 | 完全不知道 | 更强调“完全没有知识” |
| 不知所措 | 不知道怎么办 | 强调行动上的困惑 |
| 一知半解 | 知道一点但不全面 | 强调了解不深入 |
五、总结
“一问三不知”源于古代文献,原本是批评缺乏实际了解却妄下结论的行为,现在则广泛用于描述对某事完全不了解的状态。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,应先充分了解情况,再做出判断,避免“一问三不知”的尴尬局面。
| 项目 | 内容 |
| 典故出处 | 《左传·哀公二十七年》 |
| 原意 | 对事情的起因、经过、结果都不知道 |
| 现代用法 | 形容对某事完全不了解 |
| 使用场景 | 批评、自嘲、描述无知 |
| 相关成语 | 一无所知、不知所措、一知半解 |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