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综合 > 你问我答 >

一问三不知的典故

2025-10-31 10:14:29

问题描述:

一问三不知的典故,卡到崩溃,求给个解决方法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10-31 10:14:29

一问三不知的典故】“一问三不知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用来形容对某件事情完全不了解,不知道起因、经过和结果。这个成语出自《左传》,最早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事件的全盘无知,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讽刺或调侃的表达方式。

一、成语来源

“一问三不知”最早见于《左传·哀公二十七年》。原文如下:

> “君子之谋也,始乎仁,终乎义,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。今吾子之言,未及于事,而先言其知,是谓‘一问三不知’。”
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一个有德行的人在谋划事情时,应该从仁爱出发,以道义为最终目标,而不是急于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。如果一个人没有真正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,就贸然发表意见,那就是“一问三不知”。

二、成语含义

“一问三不知”原意是指对一件事情的起因、经过和结果都不清楚,后来引申为对某事毫无了解,无法回答相关问题。常用于批评那些不加思考、盲目发言的人。

三、使用场景

使用场景 举例说明
批评他人不懂装懂 老师问问题,他一问三不知,根本没听课。
自嘲自己不了解 这个项目我一问三不知,还是请别人帮忙吧。
描述对某事无知 对这起事件,我是一问三不知,建议你去查资料。

四、相关成语对比

成语 含义 与“一问三不知”的区别
一无所知 完全不知道 更强调“完全没有知识”
不知所措 不知道怎么办 强调行动上的困惑
一知半解 知道一点但不全面 强调了解不深入

五、总结

“一问三不知”源于古代文献,原本是批评缺乏实际了解却妄下结论的行为,现在则广泛用于描述对某事完全不了解的状态。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,应先充分了解情况,再做出判断,避免“一问三不知”的尴尬局面。

项目 内容
典故出处 《左传·哀公二十七年》
原意 对事情的起因、经过、结果都不知道
现代用法 形容对某事完全不了解
使用场景 批评、自嘲、描述无知
相关成语 一无所知、不知所措、一知半解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