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曲高和寡的意思解释】“曲高和寡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于形容艺术、言论或思想等高深难懂,能够理解或欣赏的人很少。这个成语出自《对楚王问》,原意是说曲调太高雅,能跟着唱的人就少,比喻知音难觅,也用来形容作品或观点过于高深,难以被大众接受。
一、成语释义总结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曲高和寡 |
| 拼音 | qǔ gāo hé guǎ |
| 出处 | 《对楚王问》(战国·宋玉) |
| 原意 | 曲调高雅,能和者稀少 |
| 引申义 | 作品或观点高深,理解者少;知音难觅 |
| 使用场景 | 艺术、文学、哲学、政治等领域中表达高深难懂的现象 |
| 同义词 | 曲高寡和、阳春白雪 |
| 反义词 | 雅俗共赏、通俗易懂 |
二、详细解释
“曲高和寡”最早见于《对楚王问》。文中讲的是楚顷襄王问宋玉:“先生难道有不好的行为吗?为什么大家都讨厌你呢?”宋玉回答说:“有一首歌,叫《下里》《巴人》,大家都能跟着唱;而《阳春》《白雪》,则只有少数人能和声。”这句话后来演变为“曲高和寡”,用来形容高雅的音乐或文章,因为难度大,听众少。
在现代语境中,“曲高和寡”常用来形容:
- 艺术作品:如诗歌、绘画、音乐等,因风格独特、技巧复杂,受众较少。
- 思想观点:某些理论或主张过于抽象或超前,普通民众难以理解。
- 人际关系:指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或兴趣爱好与众不同,难以找到共鸣者。
三、使用示例
1. 他的小说语言晦涩,情节复杂,难怪读者寥寥无几,真是曲高和寡。
2. 这部电影的艺术表现非常前卫,大多数观众难以理解,可谓曲高和寡。
3. 在学术界,有些研究方向太冷门,真正能深入探讨的人很少,可以说是曲高和寡。
四、注意事项
- “曲高和寡”虽常用于贬义,但也可中性使用,表示作品或观点的独特性和深度。
- 不宜滥用,否则可能显得主观或带有偏见。
- 在写作中可结合具体语境,避免误解。
五、结语
“曲高和寡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体现。它提醒我们,在追求高雅与深度的同时,也要关注受众的理解力与接受度。真正的艺术或思想,或许需要时间去沉淀,才能被更多人理解和欣赏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