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意思】一、说明:
“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”出自《诗经·小雅·鹤鸣》:“鹤鸣于九皋,声闻于野。鱼潜在渊,或在于渚。乐彼之园,爰有树檀,其下维萚。他山之石,可以为错。”后来在曹操的《短歌行》中被引用:“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。周公吐哺,天下归心。”这句诗表达的是对人才的渴望和包容,寓意人应如山海般宽广,不排斥高远和深邃的事物。
从字面来看,“山不厌高”意指山不会因为高而拒绝接纳;“海不厌深”则是说海不会因为深而拒绝容纳。引申为一种胸怀宽广、包容万物的态度,尤其在用人、交友、治国等方面,强调不拘一格、广纳贤才的重要性。
二、表格展示:
| 项目 | 内容 |
| 出处 | 《诗经·小雅·鹤鸣》(原句) 曹操《短歌行》(引用) |
| 原文 | “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” |
| 字面意思 | 山不嫌高,海不嫌深 |
| 引申含义 | 胸怀宽广,包容万物;不排斥高远与深邃的事物 |
| 使用场景 | 用于形容领导者或智者善于吸纳人才、接受不同观点 |
| 作者/引用者 | 曹操(《短歌行》) |
| 文化意义 | 表达对人才的重视与尊重,体现开放包容的精神 |
| 现代应用 | 适用于团队管理、个人修养、国家政策等领域 |
三、结语:
“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”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述,更是一种人生智慧的体现。它提醒我们,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,应保持谦逊与开放的心态,不因他人优秀而嫉妒,不因差异而排斥。只有这样,才能不断成长,成就更大的事业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