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死而后已的含义】“死而后已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源自《论语·泰伯》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”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肩负重任,直到生命结束才停止努力的精神。
“死而后已”的字面意思是“直到死才停止”,引申为一种坚定不移、无私奉献、至死不渝的精神状态。它常用来形容那些为了理想、事业或信念,不惜付出一切,直至生命终结的人。
“死而后已”强调的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奋斗,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生境界。它不仅体现了个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推崇的忠诚、坚韧与奉献精神。
表格展示: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死而后已 |
| 出处 | 《论语·泰伯》 |
| 字面意思 | 直到死才停止 |
| 引申意义 | 坚持不懈、无私奉献、至死不渝 |
| 使用场景 | 形容人有坚定信念、责任感强、勇于牺牲 |
| 精神内涵 | 忠诚、担当、奉献、毅力 |
| 文化背景 |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高尚品德 |
| 现代应用 | 常用于赞扬英雄人物、模范榜样、优秀工作者等 |
| 情感色彩 | 积极、崇高、敬仰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死而后已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,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,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