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潼关吏原文及翻译分别是什么】《潼关吏》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叙事诗,属于“三吏”之一(另两篇为《新安吏》和《石壕吏》)。这首诗通过描写作者在潼关所见所闻,反映了战乱时期百姓的苦难与官吏的压迫。以下是对《潼关吏》原文、译文的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展示。
一、文章总结
《潼关吏》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,途经潼关时所作的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。全诗通过诗人与潼关小吏的对话,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,同时也表达了对朝廷征兵政策的不满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。
诗歌语言质朴,情感真挚,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,是杜甫“诗史”风格的典型代表。
二、《潼关吏》原文及翻译对照表
| 原文 | 翻译 |
| 士卒何仓皇,将军亦何忙? | 士兵为何如此慌张,将军为何也那么忙碌? |
| 弃甲背负戈,长歌还故乡。 | 抛弃铠甲,背着武器,唱着歌回乡。 |
| 县官急索租,租税从何出? | 县官紧急催收租税,租税从哪里来? |
| 信知生男恶,反是生女好。 | 真知道生男孩不好,反而觉得生女孩更好。 |
| 生女犹得嫁比邻,生男埋没随百草。 | 生女孩还能嫁给邻居,生男孩却埋没在荒草中。 |
| 君不见,青海头,古来白骨无人收。 | 你没看到,青海边,自古以来白骨无人收。 |
| 新鬼烦冤旧鬼哭,天阴雨湿声啾啾。 | 新鬼愤怒,旧鬼哭泣,天阴雨湿,声音凄凉。 |
三、结语
《潼关吏》不仅是一首诗,更是一幅战乱年代的社会画卷。它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战争带来的惨状,表达了诗人对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怀。通过这首诗,我们能感受到杜甫“诗圣”的情怀与社会责任感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杜甫其他作品或唐代诗歌背景,可继续查阅相关资料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