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五猖会读后感】《五猖会》是鲁迅先生《朝花夕拾》中的一篇散文,通过回忆童年时期参加五猖会的经历,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和家长专制的批判。文章语言朴实却深刻,情感真挚,反映了作者在成长过程中对传统习俗与个人自由之间的矛盾思考。
一、
《五猖会》讲述了鲁迅小时候非常期待参加家乡的“五猖会”,这是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民俗活动。然而,在出发前,父亲却要求他背诵《鉴略》,否则不准去。为了能去看五猖会,鲁迅不得不强记硬背,最终虽然完成了任务,但看戏的心情早已被压抑得无影无踪。这篇文章通过对这段经历的描写,揭示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,以及传统习俗背后的虚伪与压迫。
二、关键点分析
| 项目 | 内容 |
| 主题 | 封建礼教对儿童天性的压抑 |
| 情感基调 | 理性反思中带有一丝无奈与讽刺 |
| 结构 | 回忆+叙述+议论 |
| 手法 | 对比(期待与现实)、细节描写、心理刻画 |
| 人物 | 鲁迅(童年视角)、父亲(权威象征) |
| 时代背景 | 清末民初,封建思想仍占主导地位 |
| 作者态度 | 批判传统教育方式,呼吁尊重儿童天性 |
三、读后感
读完《五猖会》,让人不禁思考:我们今天是否仍然在用某种“背书”的方式来限制孩子的兴趣与自由?鲁迅通过一个简单的事件,揭示了教育中“形式大于内容”的问题。五猖会本应是孩子们快乐的节日,却被一场背诵剥夺了乐趣,这种现象在今天的教育中依然存在。
文章虽短,却发人深省。它不仅是一段个人回忆,更是一种社会批判。鲁迅以细腻的笔触,将个人经历上升为普遍的社会现象,让读者在共鸣中反思教育的本质与人性的尊严。
结语
《五猖会》不仅是一篇关于童年记忆的文章,更是一面照见传统与现代冲突的镜子。它提醒我们:真正的教育,应该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心灵,而不是用规则和压力去抹杀他们的天性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