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核上瘫核下瘫记忆口诀】在神经内科的学习中,"核上瘫"与"核下瘫"是常见的概念,尤其在脑干病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。掌握两者的区别,有助于快速判断病变部位和病因。以下是对“核上瘫”与“核下瘫”的总结,并结合记忆口诀进行归纳。
一、概念总结
1. 核上瘫(Upper Motor Neuron Palsy)
- 定义:指大脑皮层或锥体束受损,导致对侧肢体肌力减弱。
- 特点:
- 病变位于中枢神经系统(如大脑半球、内囊、脑干等)。
- 表现为痉挛性瘫痪。
- 肌张力增高,腱反射亢进,病理反射阳性。
- 常见于脑卒中、脑肿瘤、多发性硬化等。
2. 核下瘫(Lower Motor Neuron Palsy)
- 定义:指脊髓前角细胞或周围神经损伤,导致所支配肌肉无力。
- 特点:
- 病变位于周围神经系统(如脊髓前角、神经根、周围神经)。
- 表现为弛缓性瘫痪。
- 肌张力减低,腱反射减弱或消失,无病理反射。
- 常见于脊髓损伤、格林-巴利综合征、神经根病变等。
二、对比表格
| 项目 | 核上瘫 | 核下瘫 |
| 病变部位 | 大脑皮层/锥体束 | 脊髓前角/周围神经 |
| 瘫痪类型 | 痉挛性 | 弛缓性 |
| 肌张力 | 增高 | 减低 |
| 腱反射 | 亢进 | 减弱或消失 |
| 病理反射 | 阳性 | 阴性 |
| 常见病因 | 脑卒中、脑肿瘤、多发性硬化 | 脊髓损伤、格林-巴利、神经根病 |
三、记忆口诀
为了便于记忆,可以使用以下口诀:
> 核上瘫,痉挛强;
> 核下瘫,软无力。
> 上运动,反射亢;
> 下运动,反射低。
通过这个口诀,可以快速区分两种瘫痪的特征,帮助临床判断病变部位。
四、总结
“核上瘫”与“核下瘫”是神经科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,它们的鉴别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。理解其病理机制、临床表现及鉴别要点,有助于提高临床思维能力。掌握上述对比表格和记忆口诀,能够更高效地应对相关考试和实际病例分析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