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恐托付不效在出师表里代表什么意思】《出师表》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刘禅的一篇奏章,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、对先帝的感恩以及对后主的忠告。其中,“恐托付不效”是文中一个重要的表达,具有深刻的含义。
一、
“恐托付不效”出自《出师表》中的“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。尔来二十有一年矣。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咨臣以当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。后值倾覆,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。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。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咨臣以当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。受命以来,夙夜忧叹,恐托付不效,以伤先帝之明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:“我担心自己接受的托付不能完成,从而辜负了先帝的信任。”这里的“托付”指的是刘备临终前将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;“不效”即“没有成效”或“未能成功”。整句话表达了诸葛亮对责任的重视和对失败的担忧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汉字 | 词语解释 | 出处 | 含义 |
| 恐 | 担心、害怕 | 《出师表》 | 表达一种忧虑和责任感 |
| 托付 | 委托、交付 | 《出师表》 | 指刘备临终前将国家大权交予诸葛亮 |
| 不效 | 没有成效、未能成功 | 《出师表》 | 表示担心自己无法完成使命 |
| 恐托付不效 | 担心无法完成托付的任务 | 《出师表》 | 表达诸葛亮对责任的敬畏与使命感 |
三、延伸理解
“恐托付不效”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怀疑,更是对历史责任的深刻认识。诸葛亮在文中多次提到“先帝”,强调自己并非出于私利,而是为了完成先帝的遗志。这种责任感让他不敢懈怠,也体现了他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的精神。
通过这句话,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的谦逊、忠诚与担当,这也是《出师表》之所以流传千古的原因之一。
结语:
“恐托付不效”是诸葛亮在《出师表》中表达的一种深切的责任感与自我警醒,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,也展现了诸葛亮高尚的人格魅力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