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期颐之年是几岁】“期颐之年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到了非常年长的年纪。在传统文化中,人们常用一些特定的词语来表示不同年龄段的老人,比如“花甲”、“古稀”等,而“期颐之年”则是其中最高等级的称呼。
那么,“期颐之年”到底指的是多少岁呢?下面我们通过总结和表格的形式,来清晰地了解这个概念。
一、
“期颐之年”源自《礼记·曲礼上》中的“百年曰期颐”,意思是人活到一百岁时,可以安享晚年,无需再为生活操劳,因此称为“期颐”。这里的“期”有期望、期待之意,“颐”则指颐养、保养,合起来就是“期待颐养天年”的意思。
在现代语境中,“期颐之年”通常被用来形容百岁老人,象征着长寿与福气。它不仅是一个年龄的数字,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祝福。
虽然在日常生活中,“期颐之年”并不常被直接使用,但在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,它仍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象征意义。
二、相关年龄称谓对照表
| 年龄 | 称谓 | 含义说明 |
| 10岁 | 期颐 | 百岁,象征长寿与福气 |
| 60岁 | 花甲 | 一个甲子周期,代表人生六十载 |
| 70岁 | 古稀 | 指七十岁,古人认为难得 |
| 80岁 | 中寿 | 常见的长寿称谓 |
| 90岁 | 老寿星 | 九十岁,被视为高寿 |
| 100岁 | 期颐之年 | 百岁,象征圆满与吉祥 |
三、结语
“期颐之年”不仅是对年龄的描述,更是对人生阶段的一种文化表达。它承载着人们对长寿的向往和对长辈的敬意。在现代社会,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,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达到这一年龄,也使得“期颐之年”这一说法更加贴近现实。
无论是从文化角度还是实际意义来看,“期颐之年”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尊重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