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史记留侯世家原文翻译注释】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《史记》中的一篇,主要记载了张良的生平事迹。张良是汉初的重要谋士,辅佐刘邦建立汉朝,功勋卓著,被尊为“留侯”。本文对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的内容进行了简要总结,并附上原文、翻译与注释。
一、
《留侯世家》以张良的生平为主线,讲述了他从少年时期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。文章突出张良的智慧、忠义与隐退之志,体现了其作为一代谋士的高风亮节。
张良早年因家族被灭,立志复仇,后遇黄石公传授兵书,成为智者。他助刘邦击败项羽,建立汉朝,但功成之后选择隐退,不愿居功自傲,体现出儒家“功成身退”的思想。
二、原文、翻译与注释对照表
| 原文 | 翻译 | 注释 |
| 留侯张良者,其先韩人也。 | 留侯张良,他的祖先是韩国人。 | 张良原为韩国贵族,后国破家亡,故有复国之志。 |
| 良尝学礼淮阳,东见仓海君,得力士,为铁椎重百二十斤。 | 张良曾学习礼仪于淮阳,后来向东见到仓海君,得到一名大力士,用铁锤重达一百二十斤。 | “仓海君”为传说中的隐士,张良通过他结识了刺客。 |
| 乃遣人刺杀秦始皇,不中,良乃更衣亡匿。 | 于是派人刺杀秦始皇,没有成功,张良便改换衣服逃亡藏匿。 | 表现张良的果敢与机智,也反映当时反秦情绪高涨。 |
| 良曰:“此天之所授,非人力也。” | 张良说:“这是上天赐予的,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。” | 张良认为自己能遇到黄石公是天意,体现其谦逊与敬畏之心。 |
| 后十年,陈涉起,天下大乱。 | 十年后,陈胜起义,天下大乱。 | 陈胜吴广起义标志着秦朝统治开始瓦解。 |
| 良遂从沛公,击秦军于蓝田。 | 张良于是跟随沛公(刘邦),在蓝田击败秦军。 | 张良加入刘邦阵营,开始参与反秦斗争。 |
| 良数以《太公兵法》说沛公,沛公善之,常用其策。 | 张良多次用《太公兵法》劝说沛公,沛公很赞赏,经常采纳他的计策。 | 展现张良的军事才能和刘邦对其信任。 |
| 项羽怒,欲攻沛公。 | 项羽发怒,打算攻打沛公。 | 项羽与刘邦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。 |
| 良曰:“沛公今有众十万,而项羽有四十万,不可与争锋。” | 张良说:“现在沛公有十万人,而项羽有四十万人,不能与他正面交锋。” | 张良建议避战保实力,显示其战略眼光。 |
| 高祖既得天下,论功行赏,封良为留侯。 | 刘邦取得天下后,论功行赏,封张良为留侯。 | 张良因功受封,成为汉初重要人物。 |
| 良曰:“愿弃人间事,欲从赤松子游。” | 张良说:“我愿意放弃人间事务,想跟赤松子一起遨游。” | 张良功成身退,追求道家自由生活。 |
三、总结
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不仅记录了张良的传奇人生,更展现了他在乱世中如何凭借智慧与远见成就一番事业。同时,他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,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。张良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,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“智者”与“隐士”精神的集中体现。
通过这篇记载,我们可以看到:真正的英雄,不仅在于建功立业,更在于懂得进退有度,知足常乐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