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管仲隰朋的原文】一、
《管仲隰朋》是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中的一篇寓言故事,通过管仲与隰朋两位贤臣的对话,讲述了一个关于“识人”与“用人”的道理。文中借齐桓公之口提出问题,由管仲和隰朋分别作答,揭示了识人不仅要看其言行举止,还要观察其行为是否符合道义和实际效果。
该故事强调了领导者在用人时应注重人的内在品质与实际表现,而非仅凭表面现象判断。同时,也体现了古代政治智慧中对“德才兼备”的重视。
二、原文摘录与分析(表格形式)
| 原文段落 | 翻译 | 分析 |
| 齐桓公问于管仲曰:“夫人事之理,可得闻乎?” | 齐桓公向管仲问道:“人情世故的道理,可以听听吗?” | 桓公询问管仲关于人情世故的理解,为后文展开做铺垫。 |
| 管仲对曰:“君人者,莫贵于明。” | 管仲回答:“作为君主的人,最宝贵的是明智。” | 强调君主应具备明察秋毫的能力,以辨别人才。 |
| 桓公曰:“何谓明?” | 桓公问:“什么是‘明’呢?” | 进一步探讨“明”的具体含义。 |
| 管仲曰:“审于物而能取之。” | 管仲说:“能够仔细观察事物并加以选取。” | 强调观察力与选择能力的重要性。 |
| 桓公曰:“何谓审于物?” | 桓公问:“什么叫‘仔细观察事物’?” | 再次深入探讨“审”的内涵。 |
| 管仲曰:“听其言,观其行,知其心。” | 管仲说:“听他说话,看他的行为,了解他的内心。” | 提出识人的方法:听言、观行、察心。 |
| 桓公曰:“善。” | 桓公说:“好。” | 表示认同管仲的观点。 |
| 桓公又问于隰朋曰:“夫人事之理,可得闻乎?” | 桓公又向隰朋问道:“人情世故的道理,可以听听吗?” | 重复提问,体现对识人之道的重视。 |
| 隰朋对曰:“君人者,莫贵于信。” | 隰朋回答:“作为君主的人,最宝贵的是诚信。” | 从另一个角度强调君主应具备的品德。 |
| 桓公曰:“何谓信?” | 桓公问:“什么是‘信’呢?” | 探讨“信”的具体含义。 |
| 隰朋曰:“不欺人,不自欺。” | 隰朋说:“不欺骗别人,也不欺骗自己。” | 强调诚信是立身之本。 |
| 桓公曰:“善。” | 桓公说:“好。” | 对隰朋的回答表示赞同。 |
三、总结
《管仲隰朋》通过齐桓公与两位贤臣的问答,表达了古代政治思想中对“识人”与“用人”的深刻理解。管仲强调“明”,即观察力与判断力;隰朋则强调“信”,即诚信与自我修养。两者相辅相成,共同构成了一个优秀领导者应有的素质。
此故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,也为现代管理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——识别人才不仅要靠表面观察,更要深入了解其内心与行为,做到“知人善任”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