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过犹不及意思】“过犹不及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出自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子曰:‘过犹不及。’”意思是事情做得过分了,和做得不够一样,都是不好的。它强调的是做事要恰到好处,掌握分寸,避免极端。
这个成语常用来提醒人们在处理问题时,不要走极端,保持中庸之道,才能达到最佳效果。
一、
“过犹不及”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理念之一,主张凡事应适度、平衡。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为人处世,过度或不足都会带来负面影响。例如,过度努力可能导致身心疲惫,而过于懒散则会错失机会。因此,掌握好“度”,是实现成功与和谐的关键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过犹不及 |
| 出处 | 《论语·先进》 |
| 原意 | 做事太过和不够一样,都不合适 |
| 引申义 | 强调适度、中庸、平衡 |
| 使用场景 | 用于劝诫他人做事要恰到好处 |
| 常见用法 | “这件事你做得过犹不及,反而让人反感。” |
| 类似成语 | 中庸之道、恰到好处、适可而止 |
| 负面例子 | 过度追求完美,导致效率低下 |
| 正面例子 | 合理安排时间,劳逸结合 |
三、实际应用举例
- 职场中:领导对员工要求过高,超出其能力范围,反而打击积极性,这就是“过犹不及”。
- 教育中: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,压力过大,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。
- 生活上:饮食过量或节食过度,都不利于身体健康。
四、结语
“过犹不及”不仅是古人智慧的体现,更是现代人生活中值得借鉴的原则。无论是在工作、学习还是人际关系中,懂得把握分寸,才能走得更远、更稳。


